
一個從35分進步到80分的故事
標題這樣寫,結局大家都知道了。文章就來交代這篇故事的主人翁、我們做了哪些事,以及我對這個「分數大躍進」故事的啟發。
關於故事主人翁
這位大躍進先生在今年初 (2023年) 開始上課。第一次試聽,下課後他跑來找我聊天,分享他們家裡是做什麼的、回到家都在幹嘛、他如何搞的學校老師很生氣等等,通常很少有學生在試聽階段就想和我混熟,我好奇問他:「怎麼有這榮幸,放學後還願意和我聊這麼久?」他說,因為我感覺很有趣,而且不會像其他老師一樣一直罵人。
第二堂課,我正式感受到他的威力。他上課時要嘛吵鬧、要嘛睡覺,要管理他著實花費我不少心力。八年級下學期的第一次段考,他考了35分,他對這個分數自然不太在意,「我其他科目也都差不多拉,離及格都蠻遠的」。
不過,第二次段考,在我們共同努力下,他考出80分。
我們做了什麼事
每一屆總是會遇到這樣的學生,他們會告訴我,師長總是在罵他、他覺得上課很無聊、每次都不想寫作業。面對這類型的孩子,我教育的核心理念是:想要某個學科學得好,要讓學生先喜歡這個科目;而要讓學生喜歡這門科目,要先喜歡這個科目的老師。
所以我努力的第一個方向是「建立關係」。我平時上課很注重與學生的互動,時常拋問題給學生,但每當拋出問題,我們的大躍進先生會回應一些與課程無關的內容,我有時會選擇回應他,我們就這樣建立起小小的互動與互信,而且漸漸的,大躍進先生開始針對課程內容做回答。
建立關係的一個重點,是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被尊重,我教育的另一個原則是:不會去沒收學生的東西。有次,大躍進先生上課偷看小說。我告訴他,我不會沒收他的書,因為我把你當成年人,但成年人有自制能力,所以請他自己把書放到教室最後面的桌子上,放學後可以自己去拿回來。就這是尊重學生的表現。
建立了關係之後,就要用這層關係來做要求,要求的過程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。例如我們每次上課都會考試,大躍進先生一開始都是直接睡大覺,誰都拉不動。我就和他協議,這次先寫十題、下次再多五題,依此類推逐步延長。要求的過程中會有拉扯,關係會被破壞,這時要懂得修復。例如大躍進先生因為家裡開餐廳,算是美食家,我就會裡用下課時和他聊聊美食。
在這些要求之下,大躍進先生逐漸累積理化實力,他上課答題的正確率提高了、他願意寫越來越多週考題目了,一個正向循環逐漸達成,他建立起自信,也產生了學習理化的內在動機,這個內在動機是把任何科目學好的核心。他後來會自己出現在輔導教室,開始寫理化作業。最後,第二次段考,考出80分,完成一次分數大躍進。可惜的地方是,他只願意看理化,其他科目一樣是離及格還有段距離。
故事啟發
探討師生關係的電影不少,像是《墊底辣妹》、《心中的小星星》等等,你會發現這些電影圍繞一則基本公式:一開始表現不好的學生,遇到一個願意建立關係的老師,學生逐漸取得成果、建立自信,最後取得佳績。在真實生活中,做法還真是這樣。
所以,再幫大家複習一次這個公式:理解並尊重孩子,建立關係,利用關係展開循序漸進的要求,取得部分成果,產生內在動機,形成正向循環。
當然,對我和大躍進先生來說,這都只是開始,隨著理化內容愈來越難,我們的下一個課題會是「如何建立起恆毅力」,也就是面臨挫折時,他如何選擇堅持下去不放棄?大躍進先生的學習之路還有很長一段要走。
最後更新:大躍進先生在第三次段考考了85分,然後跟我嚷嚷說下次不要再高了。